青花椒獨秀 紅花椒不足住宅化糞池清理三成 四川花椒如何成為四川之驕



紅花椒種植面積125.9萬畝,占比不足三成;青花椒(含藤椒)種植面積313.1萬畝,占比超過七成——這是目前全省花椒種植結構。省林業廳根據數據追蹤分析,最近10年來,全省種植面積在不斷擴大,紅花椒的占比卻逐年下降,甚至在紅花椒的傳統主產區,也呈面積、產量和占比“三降”趨勢。

專傢介紹,紅花椒迄今已有2000多年種植歷史,漢源花椒、茂縣花椒等知名度較高的花椒,均為紅花椒。但近年來,口感清香、栽植周期短、采摘方便、種植適生區廣的青花椒更受市場和種植戶的歡迎。

“‘青增紅減’的趨勢可能還會繼續。但這會導致種植結構不均衡,降低瞭整個產業的風險防范能力。”省林業廳副廳長包建華說,目前,全省種植花椒面積超過10萬畝的8個縣中,有6個以青花椒為主打產品。

在新一輪退耕還林、大規模綠化全川建設行動中,不少地方把青花椒作為主要發展的經濟樹種。“很多都是剛種下沒多久,四川青花椒產能高峰還未到來。”包建華說。

青多紅少 花椒種植結構為何失衡

“味道適中,不算很麻。”11月20日中午,成都市磨子橋附近的一傢火鍋店內,江蘇籍顧客林茂贊不絕口。

“用的青花椒多。”在西安、濟南均開過火鍋店的趙林偉解釋,紅花椒隻有面上一層,真正起到調味作用的是沉在下面的青花椒,鍋底青花椒(含藤椒)和紅花椒的比例超過瞭3.5:1。

“青多紅少”現在已成為麻辣火鍋湯底的標配。

消費端的選擇,也傳導至椒農。種植戶們越來越多地種植青花椒。調查顯示,全省青花椒種植面積為313萬畝左右,其中藤椒有32.1萬畝。但這樣的種植結構,為產業帶來瞭隱憂。

青花椒何以“完勝” 種植省力,市場好賣

青花椒與紅花椒是“近親”。它在川內興起於上世紀末,主要發源地是涼山州金陽縣。不到20年時間,青花椒為何會成為花椒主流?

“好管、成本少、好采收。”提到種植青花椒的原因,涼山州金陽縣桃坪鄉洛解村村民阿拉木脫口而出。

好管,青花椒的枝株不高,普遍在兩米以下,日常管理不用爬高上梯;成本少,青花椒的種植周期不長,種下到首次掛果隻要兩年;好采收,八成熟即可采收,可以剪代采,即,采摘與樹體修枝整形合一,采摘時就將多餘枝條一並剪去。

相較之下,紅花椒的劣勢很明顯:樹冠高大,且必須完全成熟時才能采收,熟透的果子容易掉,隻能在樹上一粒粒地摘。從種下到初次掛果,往往要4年左右,其間需要投入,“在金陽,一畝地不投兩三千元,是見不到紅花椒掛果的。”阿拉木說。

省林業廳產業處調研員秦茂說,青花椒受椒農歡迎,更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好賣,其麻味素含量偏低,還帶有一股清香,特別受省外消費者歡迎。

趙林偉坦言,如要在外省打開市場,必須以青花椒做湯底的主配料,“大傢愛這口,莫得法。”

紅花椒仍有前途 適生區域廣,適宜深加工

說青花椒獨秀有風險,是“把雞蛋放進一個籃子裡”的風險。
台中通水管
今年6月的青花椒采收期,青花椒收購價從8元/斤跌至3.6元/斤。即便品質相對較優的藤椒,價格也從16元/斤一度回落至11元/斤。“雖然利潤空間還存在,但產能過剩的苗頭已經出現瞭。”秦茂說,其他省份的花椒主力同樣是青花椒。重慶江津區的青花椒種植面積就有120萬畝以上。而紅花椒雖然有那些劣勢,但其市場需求量不小,且深加工潛力巨大。從全國范圍看,四川花椒品質最高、最有競爭力的,仍是紅花椒,“一斤管得到五六十元甚至更高,利潤空間更大。”

本月初,省林業廳發佈瞭《四川花椒適生區劃》,首次給出兩種花椒的最適宜種植區。
台中洗水塔
“紅花椒的種植區海拔要高些、氣候幹一些;青花椒則要低一些、濕潤一些。我們專門給各地提醒,要講科學,不要再盲目擴大瞭。”省林科院相關專傢表示,紅花椒在四川境內適生區主要為海拔1200-2300米的北亞熱帶半幹燥氣候區,青花椒的適生區主要為海拔300-600米的降雨量偏多區域。

“還要建立全省性的花椒市場預警機制和托底機制。”包建華說,青花椒成為四川花椒的主力軍是“既成事實”,加上經濟林種植周期較長的現實,當務之急是要逐步構建全省性的市場預測與信息發佈機制,並在加工領域發力,“讓更多的青花椒就地消化,能夠托底市場價格。”

包建華還透露,目前,省林業廳正在與保險公司協商,準備開發針對青花椒的新險種。

對話

四川花椒不能隻有四川人消費

對話嘉賓:省林科院研究員 羅成榮

記者:您如何看目前花椒的種植格局?

羅成榮:“青多紅少”的格局短時間內不會變。要說應對,應從兩個角度著手,一個要從市場角度去考慮,另一個是如何發揮政府部門的作用。我更擔心的是地方政府這個層面。幾年前,核桃是有名的“扶貧果”,有些地方大幹快上、貪大求多,果子還沒結出來,價格已經垮下去瞭。

花椒的面積、產量增加,都沒問題,關鍵是增長的結構、增長的原動力、增長的速度,以及增長瞭以後怎麼辦。我個人認為,政府部門要更多地去做服務者、引導者。比如,椒農的信息可能有滯後性,政府部門應該提前嗅到風險,並告知椒農,提前想好應對措施。

記者:該如何應對有可能的風險?

羅成榮:我聽到不少椒農和基層林業管理部門抱怨,說外省的青花椒湧入,導致本省的不好賣瞭。就算這是事實,我們更應該多問問:四川的花椒難道隻給四川人吃麼?既然面積、產量都還會增長,那不如多想想如何開辟新市場。四川的紅花椒質量在全世界都敢說最好,青花椒也不差,為什麼不多走出去呢? (記者 王成棟 魏馮 制圖 朱濉)


如果您在本頁面發現錯誤,請先用鼠標選擇出錯的內容,然後同時按下"CTRL"與"ENTER"鍵,以便將錯誤及時通知我們,謝謝您對網站的大力支持。
arrow
arrow

    vnf717jr7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